这是一支把热情奉献给岗位的班组,这是一支创新求强展现风采的班组,这就是东轻技术中心研发部复合材料班组。多年来,这个被称为攻克“卡脖子”难题加快成果转化的“最强班组”,取得了一批又一批科技成果,先后填补了我国航空航天领域、复合材料铝合金产品研究成果国内多项空白,为我国铝加工事业的发展贡献了东轻力量。
由于生产技术复杂,班组成员经常跟产,一跟就是一整晚
东轻技术中心研发部复合材料班组主要承担着20项航空航天、复合材料铝合金产品研究的重点项目,这些项目每个都是任务重时间紧,人手不足是班组常态,加班加点更是常态。
“我们马上开始挤压了。”“好嘞,我准点过去!”3月初的一天,已是晚上9点多,正在办公室对某产品问题进行分析的组员韩明明收到了需要跟踪生产的信息。由于生产技术复杂,复合材料班组的成员们经常需要跟产,一跟就是一整晚。
查看参数、记录数据、检查产品,挤压现场的韩明明一刻也没有停过,凌晨3点才得以休息。“整晚跟产对于我们来说都不是问题,我们还有过长达半个多月的‘临时性’出差。由于科研项目节点紧迫,不管是双休日或节假日,白天或者夜晚,只要有工作需要,我们始终随叫随到。”班组组长李婷说道。
不论何时,不论何地,班组成员始终为国家铝合金材料事业的发展而默默付出,他们把坚韧的性格和阳光的心态融入研发中。
为解决镦铆开裂问题,开展长达两个多月的多轮次试验
班组7名成员中5名成员都是女性。她们耐心、细心、专注、严谨,引领全班组在科研生产各方面勇夺头筹,展示了铝加工巾帼的魅力和魄力。
由于国内针对大型民机用铝合金薄板及航空航天用紧固件研究几乎为零,为突破技术壁垒,2022年,东轻针对现阶段铝合金薄板研制及紧固件材料开发成立项目研发小组,复合材料班组就在其中。为解决镦铆开裂问题,他们开展了长达两个多月的多轮次试验,进行了数不清多少次的讨论,终于解决了丝材生产“拦路虎”。“我们班组5名女职工,有4名是硕士研究生,1名是拥有丰富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我们坚信,没有什么困难可以难倒我们!”谈到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组员雷金琴信心满满。
一年来,在复合材料班组组员的共同努力下,薄板研制方面解决了某态大型客机用薄板晶粒组织、相组态与性能协调控制技术难题,解决了某材料组织均匀性、批次间稳定性、表面质量及亚晶带和丝材晶粒组织粗大、均匀性差导致的镦铆开裂问题,突破了航空用大圆盘丝材、7系航空用丝材晶粒组织-表面质量控制及工业化条件下大盘重丝材均匀性稳定性控制技术,并通过工艺评审,形成工艺规程4项、发明专利3项、编写论文3篇、技术标准1项。
紧固件、薄板、型材等11个“窄口”问题被成功攻关
“我对东轻有着深厚的情感,东轻是我实现'强国梦'的地方,能研发出祖国需要的材料,我很自豪、很骄傲。”组员吕丹告诉记者。2002年,吕丹进入东轻工作,2006年,为进一步提升充实自己,她选择继续学习深造,2009年,她再次回到她热爱的岗位上,直至今天。
在班组成员的引领带动下,新组员李艺萌也进步很快,并成为入党积极分子。2022年,在复合材料班组全员的精益求精和全力研发下,紧固件、薄板、型材、锻件等方面11个“窄口”问题被成功攻关,由该班组主要承担的国家级项目、中铝集团重大专项、中铝基金项目、院企合作项目、厂控项目等均实现阶段性进展,为东轻相关材料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某薄板实现了工艺全面升级,性能全部满足相关产品规范要求,且余量与进口薄板相当;民机用铝合金薄板工业化制备新技术突破,填补了国内民机用铝合金薄板及紧固件基础研究及工业化制备的空白,为我国某民用大飞机提供技术支撑和供货保障,进一步提升了东轻航空航天新材料的核心竞争力。
星光不问赶路人。东轻技术中心研发部复合材料班组矢志不渝追逐梦想,立足岗位建功立业。“我们将怀揣责任心,走好脚下路,铆足拼劲,攻克‘卡脖子’难题,加快成果转化,全力推动铝合金材料制备的前沿技术开发,以实际行动建功新时代。”研发部复合材料班组成员们说。
陈晓敏张羽思哈尔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