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绍兴的柯桥,根据《中国地名辞源》的记载:镇南有河,古称柯水,水上有桥名柯桥,镇以桥名。
东汉时期这里叫做高迁亭,在东汉灵帝统治时期,获罪被贬到此地的蔡邕,夜晚住宿在高迁亭,在这里偶然发现了随风而响的竹子,随即做出了柯亭笛。
之后东晋的名士桓伊,用柯亭笛吹奏《梅花三弄》,后人为缅怀这件雅事,把高迁亭改名为笛里。因为这里的柯水奔流不息,后来又被称为柯亭。直到南宋时期,这一方土地以柯桥命名,一直到今天都在沿用。
千年的时光流转,不仅让柯桥拥有浓墨重彩的历史沉淀,这里历来也是文人墨客以文会友的圣地,留下了流芳百世的佳作。
公元353年阴历三月三日这一天,我国晋代书圣王羲之,约上孙绰和谢安等41个小伙伴,兴致勃勃地来到会稽山阴的兰亭,在这里一边开怀畅饮,一边吟诗作赋。
而王羲之则将小伙伴们的诗句汇集在一起,并且临场发挥为其作了一篇序,不仅记录了流觞曲水的趣事,也抒发了自己的内心感受。
而这篇《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在半醉半醒的状态下书写而成,之后他自己临摹,再也没有写出可与之媲美的相同文字。唐太宗称其为尽善尽美,这也是我国书法界的一大瑰宝。
柯桥的文化底蕴源远流长,而为人们所称颂的,还有这里盛产的布匹,人们称柯桥是“托在布上的城市”。自越王勾践时期起,绍兴一带就广种棉麻,连带着布匹纺织也是异军突起。
无论是唐宋盛世,还是明清时代,纺织业从来都没有离开柯桥,反而在柯桥人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将柯桥布业的名声逐渐做大,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里,也信赖他们所织出的每一匹成品。
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柯桥的布业也并非是一帆风顺。最初因为地域划分的原因,使柯桥一度失去了布匹原材料的供应,纺织业在当地逐渐没落。
直到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期,柯桥人先是沿河自产自销,所产布匹主要是当地人购买和使用。之后逐渐打开销路,将布匹向外界出售,获得良好的口碑和信誉,这才逐步形成一定的规模。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丝绸当时是配给制,所以产量和销量都受到限制。而柯桥人抓住的确良不受限制的机遇,于是大批量地进口化纤,然后在当地进行纺织生产,最后再将成品对外销售。
但是各自为战的单打独斗,无法满足大批量订单的需求,顺应时代的发展的要求,绍兴轻纺城由此而诞生。面对新事物的产生,人们总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无论是主动加入,还是被说服加入的商户,最终都得到了优厚的回报。
但是市场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技术的发展,国内有台湾的高端纺织品,国外有韩国流行的花色和品质,这些给柯桥的布匹生产都带来了严重的冲击,也一度使柯桥的整体销量走向了低迷。
但是柯桥人不是在困难下趴倒的性子,他们勇于接受新事物,经过不断地摸索和研究,最终发现这些高端纺织品使用的是无梭机和电脑分色,而他们一直采用传统的工艺,也就是有梭机和手工分色。
于是在当时改革洪流的推动下,柯桥人主动进口了大批量的无梭机,迅速普及电脑分色工艺,在纺织技术上率先赶上先进的织布染色水平,这也为柯桥纺织业迎来了新的商机。
近三年在口罩事件的影响下,柯桥的纺织业布匹库存大量积压,无论是批发还是零售业,销售都受到了严重影响。
面对新一轮的挑战,勇于向外寻求机遇的柯桥人再一次行动起来,通过当下流行的网络直播和短视频,进行线上订单和交易,奇迹般的使总销售额达到新高。
柯桥,有诗有酒有文化,还有生生不息的纺织业蓬勃发展。柯桥人因布而过上富裕的生活,如今也因布而走向全世界,相信柯桥的未来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