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产业不断壮大,传统产业生产方式也在不断升级改造,“含绿量”让经济发展的“含金量”不断提升。接下来跟随记者走进一家棉纱厂,看看一根纱线的节能之路。
总台央视记者郑怡哲:用于服装的精梳棉纱,从棉花种植、轧花到加工成粗纱、细纱,再到成品运输、入库,全流程下来,1千克棉纱的碳足迹值仅为4公斤左右的二氧化碳。在这条直径不到0.1mm的纱线上,要满足强度、透气、舒适性等指标,同时也要兼顾节能、环保和碳排放。要在这条细细的纱线上做出如此大的文章,离不开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和科技的支持。
在山东魏桥纺织绿色智能化三厂细纱车间,62台巨大的细纱机飞速运转,每台机器上,1800多个雪白的纱锭如琴键般一字排开,抽出一根根细如发丝的纱线。偶尔出现断线,机器上就会有红灯闪烁,提示值班工人续接纱锭。
魏桥纺织绿色智能化三厂细纱车间张静:我们每一个细纱锭子上都有一个传感器,可以通过传感器把锭子上所有的问题传到一个智能平台上。我们在一分钟之内到达现场,把这个问题处理了。
过去生产过程中偶尔断线,就需要人工按照路线一个个检查,这期间设备只能处于空转状态,费工又费电。通过技术改造,纱锭接线这一项就能减少90%的能源浪费。
节能不拒纤毫之末,像这样的绿色管理应用还有很多。比如,车间根据生产要求分区精准控温控湿,可以节约15%的电器用电量。用15万个传感器进行质检,以替代传统人工取样,每个班次节省上万米取样纱线。
山东魏桥纺织宏儒公司总经理张玉清:质量稳定,疵点也就减少了,成本、浪费都降低了。通过新上的整个智能化升级设备,生产整体效率提高30%以上,能耗降低35%以上。
我国是全球第一大纺织品生产国,和我们传统印象中纺织厂里人头攒动的景象不同,今天走在车间里,很难想象这里也曾经是高耗能、高污染、劳动密集型企业。近年来,不少行业领域依托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将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应用于生产,成功打造出智能化、数字化、未来化的超级工厂。绿色生产是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方向。